中性粒細胞不為人知的一面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4-03-11 15:13

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SIII)Zhang Xiaoming教授和教授在35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復旦大學的Gao QiangFan JiaYang Li發現了中性粒細胞中隱藏的意想不到的復雜性,中性粒細胞以前被認為是一群相對統一的短命免疫細胞。

利用先進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分析了143名患者中17種不同癌癥類型的嗜中性粒細胞。他們發現,中性粒細胞至少可以采用10種高度特化和獨特的功能狀態,這些狀態與炎癥、血管形成和最令人興奮的遞呈抗原有關,以激活有效的抗癌T細胞。我們驚訝地發現,在中性粒細胞中嵌入了如此復雜的復雜性和不同的角色,它們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只是一個簡單的群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們新發現的作為抗原呈遞細胞的能力,成熟和集結T細胞對抗癌癥。此外,抗原呈遞中性粒細胞的豐度與本研究揭示的許多腫瘤類型的患者預后改善有關。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Zhang Xiaoming研究員說。

通過廣泛的分析,研究人員確定這種抗原呈遞狀態可以通過氨基酸亮氨酸的代謝信號和隨后的表觀遺傳變化來開啟。我們發現了一種喚醒免疫系統中尚未開發的軍隊的方法。戰略性地激活這些中性粒細胞狀態或通過代謝或飲食手段調節它們的行為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范式,可以增強癌癥免疫治療的能力。

研究人員隨后通過體內模型驗證了這些發現的治療潛力。他們發現,傳遞抗原呈遞中性粒細胞或簡單地調節亮氨酸飲食顯著提高了小鼠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并且這些治療也顯著改善了PD-1檢查點免疫療法在一系列癌癥類型中的效果。

Gao Qiang教授說:“這完全改變了我們在癌癥背景下對中性粒細胞的看法。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利用中性粒細胞的各種隱藏身份來加強免疫療法的有效性。我們很高興能進一步探索這些新發現的機制在臨床中的潛在益處。

這項研究強調了單細胞測序方法的價值,即使在看似已被充分理解的免疫細胞中也能揭示新的功能維度。挖掘中性粒細胞的潛在潛力可能為癌癥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見解。

本網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