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大流行,造成突變株不斷出現。WHO先后將4種突變歸為“VOC(令人擔憂的突變株)”: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和Delta(B.1.617.2)。SARS-COV-2刺突蛋白通過其受體結合域RBD識別宿主ACE2蛋白,介導病毒進入細胞。在RBD上存在幾個“臭名昭著”的突變,比如Alpha、Beta、Gamma上都含有N501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Marine bacterial exopolysaccharide EPS11 inhibit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liver cancer cells by directly targeting collagen I的研究論文,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課題組關于深海...
植物鞘脂結構復雜多樣,是構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也是細胞中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參與多種信號轉導途徑,在植物調控生長發育、應對生物和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神經酰胺作為鞘脂代謝的中心分子,其含量變化往往會影響到整個鞘脂代謝的穩態。ACCELERATED CELL DEATH5(ACD5)編碼擬南芥神經酰胺激酶,該酶的缺陷突變體acd5在生長后期大量積累神經酰胺,并且伴有自發性細胞死亡...
免疫動態平衡的維持涉及宿主和微生物群之間的協同關系。典型干擾素(IFN)信號通過STAT1轉錄因子的參與控制對急性微生物感染的反應。然而,在沒有急性感染的情況下,緊張性水平的干擾素對免疫穩態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作者報道STAT1 KO小鼠自發發生炎癥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增生和造血干細胞脾臟聚集。此外,這些動物還患上了炎癥性腸病。對腸道細菌的分析顯示,在缺乏強行性IFN信號的情況...
呼吸道微生物組與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但未對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康復患者的口咽微生物組特征進行研究。本研究收集COVID-19確診病例(CCs)(73例)、疑似病例(SCs)(36例)、康復確診病例(21例)、康復疑似病例(36例)和健康對照(Hs)(140例)的口咽拭子,完成MiSeq測序。口咽微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CCs和海關。與Hs相比,CCs中條件致病菌數量增加,...
由Darfeuille-Michaud**報道的一種具有侵襲性的大腸桿菌(E.coli),被稱為黏附性侵襲性大腸桿菌(AIEC),在一半以上的克羅恩病(CD)患者中普遍存在,提示這些細菌可能參與了CD的病理生理過程。在與AIEC致病相關的基因中,FIM與TLR4相互作用,誘導不依賴LPS的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有可能引起腸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炎癥反應。因此,針對表達FimH的細菌的細菌粘附...
母乳作為嬰幼兒的天然食品,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能夠促進新生兒大腦、腸道和免疫系統的快速發育。母乳寡糖(HMOs)是牛奶中含量第三高的活性成分,已經發現并表征了200多種單獨的寡糖,包括中性寡糖和酸性寡糖。初乳含有比成熟乳更多的活性寡糖。HMOs能夠通過減少白細胞粘附和通過凝集素受體DC-SIGN[16]、2-巖藻糖基乳糖(2'-FL)和唾液酸(α2,3)乳糖(3SL)與樹突細胞特異性結合...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和藥物發現公司Salvensis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系列候選化合物高度有效地抵抗引起血吸蟲病的三種主要寄生蟲。這一發現為開發出新的、更有效的血吸蟲病治療方法奠定基礎。目前,默克全球健康研究所(Merck Global Health Institute)正在研究這些候選藥物,作為人類血吸蟲病的潛在新療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LoS Negle...
免疫細胞有許多工作要做:一些細胞識別受感染的細胞并將它們消除,其他細胞幫助控制炎癥,以防止對健康組織的損害。許多免疫細胞是癌癥治療的關鍵組成部分。人們知道,一類稱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的特定受體有助于調節T細胞的活性和免疫作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10X基因組學公司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稱為CoNGA(clonotype ...
在美國,慢性背痛影響了1500多萬成年人,造成數十億美元的醫療成本和工作日損失。緩沖和支持椎體的椎間盤的退化,是衰老的一種常見現象,是導致腰痛的一個主要因素。盡管這是一種廣泛的疾病,但很少有治療方法。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的Makarand Risbud博士及其同事們發現用一種去除衰老細胞的藥物混合物酒治療小鼠,可減少椎間盤退化(disc degeneratio...
健康的成年人大腦被賦予了大量的突觸,這些突觸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號,以實現整個神經系統的通信、信息處理和存儲。除了在大腦學習新信息或技能的動態時期,“谷氨酸能(glutamatergic)”突觸---神經元用來相互激活的主要突觸類型---的數量在成年人中基本保持不變。 在阿爾茨海默病等腦部疾病中,這些承載著我們寶貴記憶的突觸連接被認為過早地分解并消失。這種突觸退化被認為早在記憶喪失之前...
在我們體內,每天潛伏著數千個因DNA錯誤而發生突變的細胞,它們都存在著最終致癌的可能性。現有理論認為,癌癥是由兩種類型的基因突變導致,分別是原癌基因的突變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但是,并不是所有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癌癥,以身上的痣為例,基因突變會導致痣的癌變從而形成黑色素瘤,可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痣永遠不會發生癌變,這是什么原因呢?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解開導致這一差異性的原因,這一難題也終于在最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青課題組,在凋亡細胞中線粒體發生過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發現在輻射引起的細胞凋亡的早期過程中線粒體生物發生有明顯增強,并指出生物過程觀察對于研究生物效應的重要性。相關研究成果以In-situ observation of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s the earl...
工作記憶是對信息進行短暫儲存和操作的系統,支持學習、決策和語言理解等認知功能。多路復用緩沖模型認為,工作記憶內容由神經元群同步放電產生的不同gamma振蕩表征,而且這些gamma振蕩鎖定在低頻振蕩的特定相位上。與該模型假設一致,前人研究發現,當同時編碼多個物體時,海馬gamma活動隨著工作記憶負荷增加而變強。海馬gamma振蕩不僅支持工作記憶,也參與到記憶精度的加工中。然而前人研究發現,...
復雜疾病的病因仍然是個謎,盡管幾十年來對環境風險的流行病學研究和全基因組研究發現了每種疾病的數十個或數百個易感位點。作者假設微生物群是缺失的一環。遺傳學研究表明,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關鍵病理蛋白,其過度表達可導致家族性PD,α-synuclein基因變異可增加特發性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 最近,人們發現帕金森...
近年來,基于免疫的癌癥治療方法讓醫生和患者都充滿了希望。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物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患有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和其他許多類型的癌癥的人提供了拯救生命的好處。盡管這些藥物讓人興奮,但一個令人沮喪的癥結是醫生無法預測哪些人會從這些藥物中受益,哪些人不會。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免疫細胞表面上標志物的特定模式或者說“標簽(sign...
肥胖是癌癥惡化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與肥胖相關的癌癥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受肥胖影響的患者中,賦予癌細胞轉移特性的分子機制仍未被探索。在這里,作者發現腫瘤鄰近的內臟脂肪基質細胞(V-ASCs)分泌IL-6和HGF,擴大轉移性結直腸(CR)癌細胞室(CD44v6 +),而CD44v6 +又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如NGF和NT-3,并招募腫瘤腫塊內的脂肪干細胞。內臟脂肪源性因子通過激活...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調節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的進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種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在本研究中,作者通過用大腸桿菌敲除突變體喂養表達人α-syn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了全基因組篩選,以確定促進宿主神經變性的細菌基因。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特征是蛋白質錯誤折疊和聚集,導致β-片結構豐富的淀粉樣原纖維的形成。這種蛋白質聚集引發蛋白質毒性,最終導致...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林秋寧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周廣東研究員聯合設計了一種超快、高強、強粘的雜化光交聯(Hybrid Photo-Crosslinking)水凝膠技術。該水凝膠技術能夠滿足關節鏡手術實施軟骨缺損修復的苛刻要求,即在水壓環境下實現光固化操作。通過該技術構建水凝膠支架材料負載自體軟骨細胞,該團隊成功實現了大動物(豬)負重區關節軟骨缺損修復。相關工作...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發表了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陳迪教授課題組和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王志剛教授課題組的合作論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細胞源外泌體分離與檢測技術”(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and high-sensit...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武陽豐教授與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Bruce Neal教授最新研究發現,中國人只要在做飯時,將廚房里的普通食鹽換成低鈉鹽,就可以顯著降低罹患腦卒中、心臟病和全因死亡風險。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于法國時間8月29日在巴黎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會的“熱線研究”上公布,并同時發表在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該項名為SSaSS(Salt Substitute and Str...
最近,未來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教授課題組基于雙分子熒光互補(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技術,發展了一種可以在納米尺度下研究細胞內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型成像技術。該技術克服了傳統BiFC技術易產生假陽性信號的問題,并被用于在納米尺度下解析宿主細胞重要蛋白質參與HIV-1病毒組裝的工作模式。該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學術期刊AC...
胞外囊泡(EVs)是細胞間交流的基礎,其幾乎影響著細胞生理學的每一個過程,然而,由于其復雜的分子結構,關于其信號機制的定量相關信息往往是缺失的,這尤其會阻礙其治療應用。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 Advances上題為“Bottom-up assembly of biomedical relevant fully synthetic extracellular vesicle...
真核生物的一個關鍵特征就是核膜(nuclear envelope),其是一種脂質雙分子層,能用來隔離并保護細胞的遺傳物質免受傷害,大分子在這層屏障上的運輸被認為幾乎是完全通過核孔來進行的,然而皰疹病毒顆粒和巨型核糖核酸蛋白(megaRNPs)則能使用另外一種運輸方式,即通過核包膜出芽的形式(NEB)。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
癌癥是目前已知的最復雜的遺傳性疾病,其中有250多個基因會涉及到突變,然而,在人類患者機體中所發現的哪些特定突變會導致腫瘤,科學家們仍然并不清楚;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Oncogene上題為“Human cell transformation by combined lineage conversion and oncogene express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