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揭示谷氨酸受體GluK2的調控機制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11-21 18:20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趙巖課題組/張凱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教授石云課題組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Kainate receptor modulation by NETO2的論文。該研究**解析了GluK2-NETO2復合物抑制劑結合的關閉狀態以及激動劑結合的脫敏狀態結構,并結合電生理功能實驗驗證,揭示了NETO2調控Kainate受體脫敏和整流過程的分子機制。 Kainate受體GluK2形成四聚體的通道結構,包括氨基末端結構域(ATD)、配體結合結構域(LBD)和跨膜結構域(TMD)。復合物結構顯示,NETO2以化學計量比1:4或2:4結合在GluK2四聚體的一側或兩側。輔助亞基NETO2具有可溶的CUB1、CUB2、LDLa結構域以及一個跨膜螺旋TM1,分別與受體的ATD、LBD和TMD相互作用。電生理實驗表明,任意一處相互作用位置的突變均會影響NETO2調控受體的活性。尤其是破壞ATD-CUB1的相互作用,NETO2將徹底失去調控受體活性的功能,這為理解AMPA受體和Kainate受體中ATD結構域的功能提供了新線索(圖A-B)。 此外,谷氨酸受體還具有不同程度的內向整流(Inward rectification)特性。谷氨酸受體的整流特性主要由細胞內的多胺(Polyamine)介導。當膜電位為正時,帶正電的多胺從細胞內測阻塞通道,從而降低通道的離子通透性。在本文中解析的GluK2-Neto2復合物胞內側,研究人員觀察到一個全新的胞內結構域(ICD),NETO2跨膜螺旋穩定了GluK2的ICD,該結構域阻礙多胺靠近通道,從而減弱了通道的整流效應(圖C)。電生理實驗表明,AMPA受體與Kainate受體的內向整流效應都受到相似結構域的調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