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經典誦讀』,思緒與文字的奇妙邂逅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7-11 15:42




炎炎夏日,土地仿佛被太陽的熱情所點燃。陽光毫不留情地灑在大地上,照耀著一切。熱風輕拂,仿佛帶著夏季的呼吸,讓人感受到空氣的炙熱與活力。

在這樣炎熱的夏日里,如何才能尋找到一片心靈的寧靜?——去閱讀吧!

遠離外界的嘈雜與喧囂,讓思緒在語言的律動中飛翔,讓心靈在炙熱的盛夏沉靜。


締一生物&威正翔禹生物,以“誦讀經典”為主題,舉辦了一次讀書活動。此次活動,讓我們的心靈更富有能量,更好地與各位伙伴們配合,為我們的新老朋友,

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誦讀經典

圖片

讀經典

經典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

通過誦讀經典,我們不僅能夠領略文學的魅力,還能夠感受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每一次誦讀,都是一次心靈的對話。

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感悟生活的真諦,解決生活中的困擾,讓我們工作起來更加專注、安心!


品讀《論語》

圖片


締一生物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我的女兒今年就該上初一了,我總是焦慮她的學習,會報一些補習班,效果甚微。

讀到《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提高成績還需要她的內驅力,但是該如何讓她意識到這一點?俗話說“興趣是**的老師”,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

像歷史知識,爸爸就會給她講歷史小故事,而不是讓她死記硬背朝代表,通過一些歷史典故,她會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順藤摸瓜的把朝代順序就捋下來了。

對于數學的幾何論證題,也不是一味的背公式,她喜歡推理偵探類的書籍或節目,那我們就針對每一道幾何題像推理節目那樣一點點分析出來,她反而有了興趣!

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圖片


締一生物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論語·學而》

在《論語》的**章,學而**,第四節有這么一段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個點:

**點,為人謀,而不忠乎?就是為人做事我們是否盡心盡力

第二點,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交朋友不要對朋友虛情假意,更加沒必要用虛情假意去社交。

第三點,為人謀。而不忠乎?是老師教授你的,你自己練習了嗎?行動了嗎?會了嗎?有結果了嗎?

這三點,正是我生活和工作中所運用到,也是我平時為人處事標準。

圖片


締一生物馮*強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自《論語·里仁》

《論語》被稱為四書之一,匯集了很多人生道理,每一次的學習都有不同的感悟,這次讀《論語》,對其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頗有感觸感。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一方面該害怕。

不知何時起,父親的背影已不再高大,腳步不再矯健。兒時父親那張威嚴的臉,如今爬滿了皺紋,卻又柔情許多,耳邊也不再有父親的訓斥,總感覺現在的他,對我說話有點“小心翼翼”,沒變的是他那倔強的性格,干任何事還是喜歡在我前面沖,特別是那些力氣活,還別說,如今正當年的我,還真沒有辛勞了一生的他有力氣,只不過,看見他扶腰的動作,現在頻繁了些,只有在這時,才能看到他不服老得“嘴硬”,總還要為我們的生活,還能再奮斗一下。

如今我已為人父,上有老下有小,也要面對“父之道”,父母的愛,人生到了這個階段才能體會到吧。父親抱著孩子時常嘆“孫子大了,爺爺老了”,每次聽到就好像沙子要迷眼,當我盼著孩子快點長到,不也在盼著父母老去,想到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那么傻,盼著自己快點長大。真是歲月悠悠,無可奈何,感嘆永生不息的生命傳承,才能將傳統文化傳承千年并發揚光大。

圖片


締一生物謝*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

勤勞者能讓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意義的事。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獲卻不同。

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把握時間,就如同把握生命,才不會虛度人生。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我常常自問:“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歷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個生銹的日歷夾嗎?”

拒絕拖延,從珍惜當下開始!

圖片


締一生物包*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說,天沒說話,可是四季萬物還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所以天為啥要說話。孔子認為作為教師無需多言,關鍵是要靠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領悟,它強調了不言之教。

我讀到這句話,覺得很有道理,有時候最深刻的教誨,應是那自然而然的不言之教。為什么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有時候卻變成了無效溝通呢?我是不是應該考慮如何去變通了?就比如想要孩子多讀書,那么自己也要拿起書來看。想要孩子多運動,自己也要邁開步子跑起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到很大的影響。想讓孩子懂道理,我們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圖片


締一生物孫*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論語》中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這一則是說幾個人一起走,那么他們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一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年之前孔子之口,但對今天仍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公司同事來說吧,有許多“能人”,有的擅長網絡營銷推廣,有的精通會計、人事業務,有的物流行政工作出色,有的視頻文章寫得好。多向這些同事學習,不就可以使我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由于平時我不怎么學習進修,所以我更要向同事學習。我要學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讓我拜能者為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層樓。

圖片


誦讀《老子莊子選》

圖片

圖片


圖片


締一生物高*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老子·八章 》

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樣,因水能夠與萬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協,所以不會強硬地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顯,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的地方,所以才能“海納百川”。這樣的人因為像水一樣的謙虛,所以行動就會像水,能隨形變化以桑克剛地順應時勢,這就是一位可稱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的人,會像水一樣地貌似平凡,給人以很謙虛的感覺。就像水一樣的淵博而沉靜,形態可應對方需要,隨時進行萬般的變化所以不招怨恨,當外界需要他滋養萬物時,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報.....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會像海一樣成為萬物所向。

讀《道德經》,最有感觸的就是這個章節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有時候遇到不同意見,不一定非要爭辯,要融入其中,站在其他角度思考問題。待人處事像水一樣,沉靜溫和而有力量。順勢而為,盡己所能地去幫助別人。只有奉獻不爭,才能沒有過失,才能提升自我,完善人格。

圖片


締一生物陳*平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老子·道經·第十章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了萬里路后,再體會萬卷書中的經典。我鼓勵和兒子一起讀經典,諸如《論語》,《道德經》等。

兒子已經11歲了,隔了30年,想法、理念自然會和我有所不同。以前我也會很暴躁,為什么這么些簡單的事也做不好,簡單的知識也學不好。也許本身會有些代入感,但以隔著3個十年的想法,真的對嗎?我也會懷疑自己。

讀了《道德經》,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翻譯過來意思便是,父母生養了子女卻不應該將子女認為是屬于自己的,幫助了他人之后,不應當將這件事當作是居功自傲的資本,成就萬物卻不做他們的統治者。

是的,一切有其自身規律,很多時候也應該考慮孩子自己的想法與發展。每一代人生活環境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基礎物質條件不同,自然很多性格特點也是不同的。不應該強加自己的觀念。哈哈,現在我依然會和孩子一起讀經典,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圖片

圖片


締一生物劉*瑩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道經·第二十二章》

《道德經》中的這句話,我把它精簡為“四不原則”:不被主觀成見所困、不自以為是、不自夸吹噓、不自高自大。這項準則,放在現代社會,也依舊適用。

與古時候相比,我們所處的時代,節奏更快、生活更多元。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存在時,收起淺薄的傲慢,選擇用更包容的態度去嘗試理解,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做到如此,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會減少吧。

不執著于個人主觀的臆斷,多聽取他人的觀點,不斷吸納新知。任何成就都不會是孤立無援的,成功更是需要一個合作默契的團隊互相配合。因此,在日常工作學習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謙虛、真實、勤奮和和平的心態,尊重他人的意見以及勞動成果,給予正向的反饋,達到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雙贏。

圖片

此次讀書活動,我們的全國銷售、市場總監張經理也與我們一起交流了讀經典的心得,我們獲益匪淺。


張經理: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 季氏第十六》


前幾天,剛剛過51歲的生日。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也看著公司一撥撥年輕人每天的成長,作為與生命科學相關的一個工作者,再讀《論語》時,竟留意到了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反復讀過,越發覺得這段總結,對一個人保持體魄的健康,保持精神的健康,太有幫助了,好精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 季氏第十六》


少年,壯年,老年,這里應該是以血氣盈虛為依據進行劃分,或者換言之,以自己所感知的精神體力來劃分,而不是單純根據年齡。他們分別說三個體力的不同階段,重點要注意的問題。

年輕的時候要戒色,是因為“血氣未定”,意思是說身心的發展都不健全。身體上可能各個器官發育完全了,但心理上,識別能力和自制力還不夠強大,很容易會經不住誘惑,沉湎情愛,傷害身體。對任何人來說,精神萎靡總不是一件好事情。“戒色”中的色,主要是指性。現在社會,互聯網上、社交軟件上各種信息魚龍混雜,年輕人要對此類信息有所警醒,不要放任自己深陷其中。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對年輕的人有這樣的提醒,可見上千年來,人性一直是如此的。當然,對于“色”也可以擴大理解:將一切讓人看了賞心悅目的東西都視為色,比如華麗的衣服、裝飾等。好看的東西誰都喜歡,但年輕的時候,對外在華麗美麗的東西沉迷其中,大概也是需要自我警戒的。

人到壯年要戒斗。這里的斗肯定不單純指打架動手,我理解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爭強好勝,事事都要勝人一籌。到了壯年,體魄強健,知識經驗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特別是如果在社會上還有了一席之地,人很容易漸漸傲慢起來,喜歡處處爭勝。對完善自己不斷地提出更高要求,這個是對的,但很多事的成敗也不完全取決于自己單方面的努力,如果事事都要必強必勝,甚至不擇手段,那內心焦慮,內心暴躁,內心抑郁的情況,就很容易找上門了。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即便是再強大,也無法保證事事都贏,何況我們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強。人到壯年,不管遇到怎樣的難題和競爭,都盡量讓自己在一個沉著冷靜的狀態下去解決,可能更容易成功吧,至少少生很多癌癥吧。

到了老年要戒得。

少年時積累,保持好身體的體力,有精神去學習去探索,到了壯年就要用這些積累去工作、去施展,有勞必定就有收獲。隨著年齡變大,發現體力明顯不如從前的時候,這時就要認清自己的狀態,對于財富,權力的追求就要戒貪婪了。包括對兒女的控制欲,也是戒得的一部分。如果仍舊得則喜,失則悲。情緒上大起大落,估計要不了幾次,可能就要去醫院急診室報到了。

因而孔子說年老體力衰了,自己就要時時注意要戒得。要想戒得,就需要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認識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身外之物。“無關生死,沒有大事。”從容地包容和放手,也許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多快樂。

再次感嘆,《論語》真的是當之無愧的經典,真的是百讀百新。

倡議大家都來讀這種有營養的書吧,讓自己也能百讀百新,不斷進步。

不斷完善自己,是一種人生態度!

圖片


通過此次“誦讀經典活動”,對于為人處世等哲學,我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與家人的共讀,我們增強了親情的紐帶;與同事的共讀,我們點燃了工作的熱情;與自我的共讀,我們更加了解世間真理的奧妙。

開卷有益,不如拿起手邊的書,一起享受夏日片刻的寧靜吧!

相關閱讀
最新動態